特色鲜明的话语表达对于增强意识形态话语的说服力、感染力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并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和富有感召力的话语表达使意识形态工作直面现实、贴近群众。他强调:“讲理论要接地气,要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办法。”丰富的话语表达方式、鲜明的话语表达特色使习近平的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平实中蕴含着大智慧,更有一种透彻、直指人心的力量”。
一、善于讲故事:情理兼备的话语叙事
故事是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记录,它承载一定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文化。通过讲故事,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促进道理的阐释、价值的传播和文化的传承。习近平特别注重发挥讲故事这种话语表达方式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习近平讲故事注重讲事实,以严谨确凿、客观真实、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事实说服人;注重讲形象,以鲜活具象、情节生动、栩栩如生的故事打动人;注重讲情感,把握情感交汇点,以推己及人的情感交流感染人;注重讲道理,使抽象的理论通俗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以寓“道”于其中的故事影响人。
(一)故事内蕴深厚,赋予话语说服力
事实最有说服力。讲故事作为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的一种,其力量源于内容本身的客观实在性,如果虚假浮华、空洞无物,将会在实践中不堪一击。习近平善于依托客观事实,讲亲身经历的故事,讲有根有据的故事,这样的讲述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对客观事实的有力论证,有血有肉,令人信服。2015年 9月,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习近平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梁家河的变化,讲乡亲们从“住在土窑里、睡在土炕上”到“住上了砖瓦房”。在这里,习近平没有用宏大的场景描述,而是用中国一个小村庄发展变化的客观事实,生动描绘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有力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2016年 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深情讲述了共产党人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 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 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 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这种用真实数据和事迹支撑的故事,有力论证了这样一个道理: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还有周恩来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故事,马克思在贫困潦倒中坚守气节、写就《资本论》的故事等,习近平以客观事实为题材的故事讲述,使故事背后的价值理念直达人心,立得住、站得稳、攻不破。
故事可以载道。习近平指出:“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人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习近平善于针对不同听众,寓深刻的哲理于故事中,用朴素而又生动的故事讲述,向国内社会阐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广泛凝聚共识;向国际社会阐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他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讲述他在陕北插队时为读《浮士德》“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故事。2014年 3月,在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讲了这个故事。在同年 10月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说出了自己向外国人讲述这个故事的原因,“因为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生动诠释了文艺的力量和推进文明交流的重要性。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考察时,习近平也讲了这个故事,勉励当代大学生在勤学上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9年 1月,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谈及舆论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讲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两个历史故事。他先是引用《吕氏春秋》中的“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指出“‘谏鼓’、‘谤木’就是为了收集舆论”。接着又讲述了陈胜、吴广起义时将用朱砂写就的“陈胜王”的字条塞进鱼肚子,并让人学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的历史典故,指出中国古人就很懂得发挥舆论的作用。通过这两个历史典故,习近平告诫全党,要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思想宣传和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挑战和机遇,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故事情感丰富,赋予话语感染力
故事不仅承载理性观念,也蕴含感性力量。故事蕴含的丰富情感,能够搭建起讲述者与听众之间的情感桥梁,进而引起思想共鸣。习近平讲述中国故事,内容主体鲜活,真实记录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语言凝练朴实、生动传神,寥寥数语即能扣人心弦;语调波澜起伏,与故事情节相呼应。习近平多次讲述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太过专注,蘸着墨汁吃粽子的故事,谈信仰的味道、信仰的力量,告诫共产党人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2016年 10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 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讲述了长征路上“半条棉被”的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这个故事生动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的为民初心。
中国故事既是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客观记录和生动写照,也具体诠释着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在国际舞台上,习近平尊重不同国家文明的多样性,依托中国与各国交往中具体人物的感性事迹讲好中国故事。2014年 7月,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演讲时,习近平讲述了中国骨髓捐献志愿者张宝与韩国患者配型成功后遭遇了车祸,但他住院治疗康复后仍坚持捐献骨髓的故事,用以阐释“国之交在于民相亲”的深刻道理。2015年4月,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中,习近平讲述了中巴两国在也门撤侨行动中合作的故事,拉近了心理距离,增强了政治互信。2015年9月,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维和峰会时,习近平读了在海地执行任务时不幸殉职的中国维和女警察和志虹的日记:大千世界,我也许只是一根羽毛,但我也要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心愿。通过这个动人的故事,向世界表达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在海外署名文章中,习近平几乎每篇都讲述中国与所在国携手互助的故事,如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下西洋、芬兰邀请中国参加第十五届奥运会、中俄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并肩战斗等。习近平在国际舞台讲述的故事是针对不同外交场合精心定制的“个性化素材”,其中蕴含的真情实感深深地感染了听众。
二、善于使用修辞:生动形象的话语阐释
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使用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进行生动形象的话语阐释,也是习近平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一个鲜明特色。习近平指出,经典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从而“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习近平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同时,他高频引用中国古典诗文、外国经典名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著名论断等,以分析问题、阐释思想、说明道理。深刻的思想、充盈的情感与鲜活的表达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听众的认同感。
(一)妙用比喻,化理论话语为生活话语
习近平善于依托比喻,将抽象的理论话语转化为人们所熟知的生活话语。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他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钙”“软骨病”“总开关”的比喻简明扼要、切中要害,告诫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时刻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习近平将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比喻为“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一形象的比喻质朴而贴切,将树立正确价值观对于青年成长的重要性讲得深刻而透彻。谈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不同方式,习近平巧用农业生产用语“漫灌”和“滴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将总体上的‘漫灌’和因人而异的‘滴灌’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习近平巧用人体的“肌无力”病症来比喻理论缺乏创新的后果,“如果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在不同文明交流中,习近平倡导“和而不同”,他用“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比喻各具风格的不同文明,指出它们代表解读世界、品味生命的两种不同方式,茶和酒是可以兼容的,应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之花竞相绽放。谈及新闻舆论的导向作用,习近平指出,“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在这里,习近平使用一系列词义相反的词语作比喻,形象而全面地论述了舆论的巨大社会功能,强调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二)巧用引用,化话语资源为话语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凝结着深厚的民族智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话语资源。习近平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其意识形态话语中巧妙引用中国古文经典,既彰显了诗词古文的韵律之美,也让话语表达更易产生思想共鸣。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就多次引用我国古文经典中的例子。如引用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说明做好文艺工作要有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引用郑板桥的“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说明文艺要植根现实生活、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习近平用中国古代典籍分析问题,用经典名句阐述思想,用名家名言表达理念,诸子百家,信手拈来,唐诗宋词,寄意深远,折射出他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文艺精品的殷切期望。此外,国外一些文艺经典、谚语俗语等,历经岁月积淀,承载文化记忆,在话语表达中,如能恰当地进行引用,也可以发挥增进理解和认同的效果。在国外演讲中,习近平就经常引用所在国的谚语。如蒙古谚语“邻里心灵相通,命运与共”,东南亚谚语“水涨荷花高”,非洲谚语“独行快,众行远”,欧洲谚语“一棵树挡不住寒风”,哈萨克斯坦谚语“吹灭别人的灯,会烧掉自己的胡子”,拉美谚语“没有比缺乏意志更大的困难”,阿拉伯谚语“自己的指甲才知道哪里痒”等。还有为国际社会所共知的名人名言,如雨果的“最大的决心会产生最高的智慧”,拿破仑的“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曼德拉的“攀上一座高山后,你会发现,还有更多的高山等着你去攀登”等。这些都是习近平向世界阐释中国主张所借用的有效话语载体,对塑造一个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的中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习近平还善于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原文,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2018年5月,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提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大量引用其中的经典名句,使话语表达逻辑更加严密、说理更加深刻、论证更加有力,通篇讲话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三、善于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的话语呈现
简洁的语言也能蕴含丰富的哲理。中国共产党历来文风尚简,主张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阐释观点、论证问题。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对写文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问题进行了批判,强调文章要“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也强调,写文章“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话语表达简洁凝练,片言居要
习近平强调,要传承和弘扬“言简意赅、凝练节制”的中华美学精神。他善于用简洁凝炼的关键词或短句,把思想浓缩其中,提纲挈领,高度概括,使话语表达极具思想穿透力。关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这一短句深刻揭示了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应有的政治引导作用。习近平用“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三个短句,诠释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对有的文艺创作以市场为导向、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习近平指出,“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扼要表达了当作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针对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习近平辩证地提出要处理好“个别真实”和“总体真实”的关系,“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可谓言简意赅、一针见血。为增强全党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意识,习近平将思想舆论领域概括划分为“三个地带”,强调要巩固和拓展红色地带,逐步推动黑色地带改变颜色,加快使灰色地带转化为红色地带。习近平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将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阐述得十分到位。
(二)话语表达新颖别致,推陈出新
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习近平也注重通过句式调整、短句叠加、归纳再造等方式实现话语表达的新颖别致、推陈出新。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习近平指出:“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三化”和“三失”精准概括了当前一些领域和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当谈到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时,习近平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概括阐释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母版”“模板”“再版”“翻版”四个短小精悍、个性鲜活词语的使用,阐明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立足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从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此外,习近平用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勉励宣传思想干部要提高能力和水平;用“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来揭示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际话语权不对等的现状等。借助节奏协调、排列整齐的词句,习近平的意识形态话语仿佛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不仅具备逻辑清晰、内蕴深刻的理性之美,还兼备音乐的起伏变幻之美,大大增加了话语表达的魅力。
四、善用群众语言:通俗易懂的话语讲述
只有将抽象的意识形态理论用通俗易懂的群众语言表达,变书面语为口头语,变晦涩难懂为明白晓畅,群众才会爱听、想听,从而促进理论被更多的群众掌握。习近平曾指出:“有少数干部不会同群众说话,在群众面前处于失语状态。其实,语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识、是素质。不会说话是表象,本质还是严重脱离群众。”习近平怀着深厚的为民初心,站在群众的视角,使用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大量俚语、俗语、歇后语,白话、实话、新潮话等鲜活素材,着眼于细微、以小见大。
习近平善用大白话、大实话。大白话直白朴素,大实话实实在在。长期的基层工作经历和对意识形态工作规律的深刻把握,使习近平借用大白话、大实话阐释意识形态理论时运用自如、妙趣横生。面对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习近平提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挨骂”一词直白有力地表达了如果不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破解“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就难以在复杂的国际斗争中掌握主动权。习近平用“大花轿,人抬人”来批评文艺工作中存在的无原则互相吹捧、阿谀奉承的突出问题,强调要力戒浮躁心态,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从事创作。习近平将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看作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定盘星”,指出离开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是“山无脊梁要塌方,人无脊梁会垮掉”。谈及新闻媒体的融合发展,习近平把在工作中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简单嫁接生动地描述为“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强调要实现真正的融合。
针对一些单位和党政干部在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上含含糊糊、遮遮掩掩,助长了错误思潮扩散的问题,习近平犀利地指出:“绝不允许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2017年1月,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对各国人民取得的发展成就都点赞,都为他们祝福,都希望他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不会犯‘红眼病’,……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不犯“红眼病”形象表达了中国不会抱怨他人从中国发展中得到巨大机遇和丰厚回报的大国风范,“快车”“便车”则表达了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努力实现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
蕴含事实、形象、情感、道理的故事讲述,实现了话语叙事的情理兼备;恰当使用化理论话语为生活话语的比喻修辞和化话语资源为话语力量的引用修辞,实现了话语阐释的生动形象;使用浓缩思想而又新颖别致的语言,实现了话语呈现的言简意赅;使用贴近群众的生活话语,实现了话语讲述的通俗易懂。这四个鲜明特色使习近平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呈现出强大的话语底气和话语自信,极大增强了话语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有力促进了中国力量的凝聚和中国声音的传播。
作者:吕峰,淮阴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文章来源:《党的文献》2019年第6期
淄博保安服务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淄博保安服务有限公司主办